簡介
香港戲院商會有限公司成立於1950,成員為香港戲院商。 商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代表會員與政府商討有關版權、影片分級、防火措施、戲院發牌等事項; 制定業內守則及維護會員利益。 此外,商會更於2006年推出網上「影片票房及市場分析電子報告表」,提供每小時更新的香港電影票房資料、電影分析報告供業界訂閱。
歷史簡介
50年代初期,香港社會普遍缺乏娛樂,居住環境欠佳,睇戲已成為廣大市民主要消閒節目,當時電影業興盛,戲院業內幾位電影發稿人利用他們的廣告炮金,每月搞一次飯局宴會,談天說地,交換心得;那時戲院業巨頭有樂聲戲院的陳樹渠、娛樂戲院的梁基浩、皇后戲院的伍舜德、利舞台戲院的董梓君、百老匯戲院的江祖貽等,幾個巨頭有見發稿人聚會頗具規模,倒不如成立一個聯誼會,閒來一聚,互相交換意見,地點則在娛樂行娛樂戲院辦公室內,梁基浩為聯絡人;1956年,樂聲陳樹渠將該會遷往華人行他的辦事處,正式註冊成為【港九新界戲院同業商會】,就職典禮邀請社會各界紳商名流,筵開廿多席,當時商會只屬聯誼性質,增強同業間溝通認識,直至華人行大火,才遷往中環皇后大道中58號振邦大廈705室,設有理監事會,每月開會一次,但並無確立任何規章制度;至9/10/1979成立【港九新界戲院同業商會有限公司】訂立會章,當時註冊人分別有華盛頓代表黃殿侯、海運代表卓士聰、凱聲代表陳德亮、倫敦代表劉昭、紐約代表吳浩源、珠江代表潘國麟、翡翠代表李石,合共7人; 28/4/1987遷往香港干諾道中200號信德中心2104室自置物業,22/3/1988轉名為【香港戲院商會有限公司】,11/4/1992遷往現址香港銅鑼灣怡和街42-44號華人銀行東區大廈21樓。
社會責任
70年代以前,香港電影業蓬勃,觀眾欣賞電影均需進入電影院,當時戲院以大見稱,數量一直維持在六、七十間左右,集團式擁有戲院經營者不多,因此當時戲院商會理監事席多由不同經營者親自或派高層代表參與,秘書處也只有秘書一人工作,那時商會以聯繫同業間友誼為主,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會為會內最主要工作;當時類似的電影商會團體不多,有一些也缺少溝通;那年代戲院以院商自擁物業居多,如新寶、銀都及邵氏,加上領取公共娛樂場所牌照順利,所有戲院均可在經營前領有牌照,會員也不會因發牌問題而向商會求助,基本上商會代表會員對外溝通機會不多。
80年代後期,戲院業因應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而起了很大的變化,自1982年第一間多銀幕式的京華戲院出現後,多銀幕式戲院基本上已取代了大型戲院,歷史悠久的大型戲院經不起地產市道衝擊,先後拆卸改變用途或保留一些迷你影院,集團式經營者陸續出現,如安樂集團、華懋集團、嘉禾集團、UA集團、AMC集團及洲立MCL集團等均經營一些新建戲院,除華懋,新寶、銀都及邵氏自擁物業外,餘均為租用戲院,而該些戲院又以近十年新建為多,一則院商須嚴格計算經營成本,二者政府發牌部門發牌程序效率問題,引至近十年來並無一間戲院可以在經營前領有公共娛樂場所牌照,一向以來各集團均自行解決有關領牌問題,但基於受到政府各有關部門制肘,問題越加嚴重,商會接到投訴個案越來越多,近幾年組成專責小組向發牌當局磋商,希望有關部門能落實服務承諾,免致院商受到嚴厲無牌處罰,戲院商會成為院商與政府溝通的主要橋樑。
時至今日,戲院商會除了肩負作為與政府溝通的主要橋樑,還建立了首份「影片票房及市場分析電子報告表」,此電子報告表除了包括香港電影每日票房資料、即時各大院線戲院之票房資料,及影片上的詳盡資料分析,透過網上將有關資料發放給訂閱戶,使會員及香港電影業界能以最快的時間在網上瀏覽到各影片的詳盡票房報告及深入市場分析。
在2021年,香港戲院商會成立踏入第70週年,商會除繼續秉承過去的宗旨: 團結戲院同業、推動香港戲院事務、制定同業守則、維護會員利益,更定下<為觀眾、邁更前>的目標,不斷開創新貌,營造更廣闊商機,使香港電影娛樂事業繼續百花齊放。